7/30/2007

變到七彩的變形金剛




《變形金剛》這套動畫,相信各位未看過都聽過吧。當我知道它將會被電影化時,心裡都期待了好一陣...直至看見兩派機械人的造型為止。

當我見到柯柏文的造型時,經已被嚇了一跳,但總算是完整地看見一部「拖頭」吧;然後是大黃蜂、星星叫等角色,造型都有相對大的改動。理解到動畫內的交通工具,放在現今的時代始終有點過時,也應該接受這種改動...直至我看見麥加登的造型時。

天啊!本應是一把手鎗的「狂派」領袖,竟然被改到成為一隻近乎「異形」、「怪獸」般的物體。電影公司的大員們,心裡面到底在想些甚麼呢?但看了預告片後,又覺得好像不錯...雖然到現在都未看得清楚各位機械人的變形過程。如果能有一個慢動作的變形版本,相信很多觀眾都會看到「大呼過癮」的。

七月頭時在台北,在西門町的電影院前,確是很想先睹為快的。好不容易等了一個月,昨天終於入場看了。記憶所及,故事都是和原著一樣,兩派都是為了一個名曰「能源方塊」的東西而鬥爭;內容簡單直接,百五分鐘內都沒有甚麼冷場,甚至有些笑料都很「到位」。柯柏文雖然是博派的領袖,也是大家最熟悉的角色,但在電影內卻不及大黃蜂搶鏡了,始終是多了一段和男女主角一起「感情戲」吧。加上孩子氣的性格、有型有款的08年款「雪佛龍」跑車、古靈精怪的利用電台廣播作為溝通媒介,柯柏文只能乖乖的退為「甄子丹」般的打手角色了。

雖然是說兩個派系的戰爭,但在電影看到的機械人,卻剛好十隻手指便能算完了,沒有如動畫系列般人材濟濟地互相「晒馬」的偉大場面呢!

故事最後透露了將會有續集,是甚麼原因不便多說了,有興趣的話便在電影內找尋答案吧。如果閣下有交通工具情意結,更值一看!

3/17/2007

煲呔的包袱

上次因為工作關係,錯過了欣賞兩位特首候選人公開辯論。雖然有人說這只是一場表演、talk show,但在我而言,起碼能有夠有多點機會聽到雙方的政綱和各自的理念。

我不是一個熱衷政治的人──起碼此際,就算任誰當特首也沒所謂。不過,觀乎今晚的辯論,我看到曾先生在很多問題上的骨節都作出了很多保留與迴避,甚至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,是顧慮太多了吧。

能全民普選也好,不能也好,總希望有一個立場。不過又很明顯地,未得中央的首肯,任你高叫口號都是沒有用的。雖然很想對大家說「2012年沒有普選」,但又怕開罪了全港市民,唯有左顧右盼的道「我會在下屆任內處理好」了。
怎樣處理?


嗯...到時才想吧。

2/26/2007

「白粉」的深思──《門徒》



有些東西我們沒有機會接觸,也永遠不想接觸,「毒品」是其中的一種。《門徒》一片,把販賣毒品的整個過程,一一呈現給觀眾。如果不是電影的緣故,我也不會知道,販賣「白粉」原來已經是「夕陽行業」,被那些「K仔」漸漸取代了。

作為一個臥底,亞力(吳彥祖)全心全意協助昆哥(劉德華)海洛英的「運輸業務」,因且得到賞識,開始進入犯罪集團中心的活動。電影在這裡開始為大家詳細窺探這個犯罪活動的各種事情,當中的資料搜集,確是誠意可嘉。

每位演員的表現都頗稱職:昆哥那種扭曲的價值觀,仿佛販毒是天經地義的語氣,劉華今趟實在演得不錯;吳彥祖對毒品的迷茫,也使人感到思考,惟其生硬的廣東話打了點折扣;張靜初和古天樂所飾的道友夫妻,加上可愛的小演員,也營造出一種現實的悲歌。她倆夫婦分別向亞力說了同一句話,大家都指對方一早便已經染上毒癮,自己是想証明可以戒掉而加入吸毒,誰人說謊,其實見仁見智,但卻使我覺得毒品這種東西,肯定把一個人的良知都完全摧毀了!

這是我農曆年後第一套看的電影,幸好並沒有帶給我失望的感覺,真是一個好開始。

2/07/2007

如何看待「呢份工」?

曾蔭權先生自從發表競選言論後,宣傳攻勢簡直是舖天蓋地。他的競選口號,綠底配白字,遍及鐵路沿線,相信現在無人不曉吧;至於梁先生的?對不起,就是沒有印象了。

這句「我要做好呢份工(Get the job done)」,真是使我對政治又有一個深入的了解,但是看下去又好像有點不妥。用「工作(job)」而不用「事業(career)」去比喻特首這個崗位,把自己比喻成為一個「打工仔」,筆者當真聞所未聞;無疑,曾先生是想製造一個更親民的形象,可惜,如果把特首視為一個「job」的話,又未免把它的價值說得太低了。

翻查Collins Cobuild,找到「job」和「career」的分別:
「A job is the work that someone does to earn money.
A career is the part of your life that you spend working.」

很明顯,「career」的層次是高了一班,但曾先生和他的選舉班子,怎說也不會攪錯兩者的意思吧!或許,曾先生想告訴大家,他也是和萬千打工仔一樣,是抱著「搵餐晏仔」的心態呢!但我最害怕看到的,是他日政策萬一出了甚麼問題時,曾先生會否對我們說:「大家都係打份工啫,唔好插得我咁勁好喎!」

我來自哈薩克!



本片不適宜以下人仕觀看:美國人、俄羅斯人、猶太人、哈薩克人、烏兹別克人、女權份子、基督教徒、布殊、同性戀者、偒殘人仕、退休人仕......那麼,電影豈不是自斷「米路」?發行商有先見之明,於是只在兩間戲院播放,怎料換來場場爆滿之現象。


這套《波叔出城:哈薩克鄉下佬去美國搵著數(Borat :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)》,很抱歉,我現在還不能背出電影的全名,但是內裡的笑料,過了兩天我仍然記得很清楚──每次乘升降機,心裡總是想起其中一幕。是甚麼?去看電影吧!說了還有樂趣嗎?


點題是「波叔」出城,電影便是以他在美國的生活作為玩gag的主線,需知道玩gag是不容易的,「玩爛」的情況常有發生,就像我們的港產片。但這部短短九十分鐘的電影,連美國人的gag都可以被「gag」多一次,笑得筆者全場手舞足蹈,連休息一下都沒時間了。


有時看電影,不需要思考,只需要relax,如你也同意,「波叔」一定合你心意。

1/31/2007

有志者,果然事竟成!

前陣子曾希望自己可以在月尾時跑到十公里的距離,今天終於趕及做到了。

時間是五十九分四十二秒。

努力練習,成績就是最好的回報!

看來我應該回復了七成狀態了,總算可喜可賀。

如果下月前可以在五十五分內完成十公里,我無憾了!

各位有參加渣打的blog友,一起加油啊!

1/29/2007

如何永遠擁有愛?──《香水:一個殺人者的故事》





香水的氣味有很多種,大家喜歡甚麼的味道?濃的、淡的、芬芳的、脫俗的?

本片改編自德國作家Patrick S skind的暢銷小說《Das Parfum-Die Geschichte eines Murders》。《香水》的主角Jean-Baptiste Grenouille天生擁有卓越的嗅覺,自小是孤兒的他,呼吸週遭的氣味便是他最大的滿足。可是,自從第一次接獨到少女的體香後,他滿足的瓶子被打破了。香味是一種短暫的存在,如何延續這種「存在」?他於是千方百計,就是為了要把這種女性獨特的香味保存下來。到了後來,他終於發現,原來只要把美麗的女性殺死,從她們的身體提煉出來香水,便可以永遠的獨佔這種氣味了。

《香水》的主題不是Grenouille行兇的過桯,反而是他與香味的關係,他對愛的另類追求。這個天生的孤癖者,從來只有在氣味裡才會發現自己的存在感,因此,味覺也是他表達自己對愛的唯一途徑。可惜,就算擁有無數的「香水」,這種愛也是單方面的擁有,是沒有回應的,因為那些美麗的女性,己經不再存在於世上了,留下只是冰冷的「提煉品」而已。

Grenouille最後終於殺死了最美麗的Laura,調製出一種可以蠱惑世人的香水了,刑台上那一幕鬧劇,他受著群眾的膜拜,也包括了Laura的父親。他終於感受到世人的愛了,他是眾人的「天使」──一刻前他還是遭受萬人唾棄的變態罪犯啊。可惜,當香味過去後,一切都回復正常,這種愛始終不是永恒的,始終也不是發自每人的內心吧,就算可以得到全世界又如何?正如電影最後也告訴大家,最好的香水,也不能取代一個普通人對你的愛,因為這是互動的,這是交流的。Grenouille的一生,早已註定是一個悲劇罷了。


後記:

電影的拍攝手法,實在使我對氣味有很深刻的印象。在電影的開始,主角出生那魚市場,那種由魚的腥臭、腐爛的肉,內臟滿佈,遍地垃圾所造成的影像,使吃著爆谷的我不期然腦海中組合了這種氣味,繼而湧起了一陣陣的噁心。那「氣味」,好像到現在仍揮之不走呢!

連鎖信

小時候,電腦還是一種奢侈品,家裡收過幾次一封當時都算是知名的「連鎖信」。這是一份手抄信件,內容大致是:收到這封信的人會得到祝福,滿天神佛都會保佑你,又觀音又佛祖又耶穌──密密麻麻的寫滿了整張信紙。信中叮囑收信人要親自抄寫十份(?),然後再轉寄其他人。我最有印象的是信裡面提到,不轉寄或影印的後果,例如車禍、絕症之類,總之就是極盡恐嚇之能事吧!

試想想,換著要閣下把同一篇文字抄寫數份,相信是受罪多於祝福吧;但我真的很佩服那位原作者,可以弄到世界各地都有人為他罰抄呢!

摘自:http://hk.myblog.yahoo.com/blow-water/article?mid=2896&prev=-1&next=2872

這裡是我的分店!

blogger的速度真係頗慢啊~
還是YAHOO BLOG好些呢~